|
母亲的石磨豆腐阳春三月,正是农村磨豆腐的好季节。 记得小时候,母亲把要磨的豆子提前浸泡好,待第二天正式磨浆时用。第二天半晌午,石磨早被母亲打扫得干干净净,再看那豆子,似喝足了水,肚皮都胀得圆鼓鼓的。母亲置好木桶,接着连水带豆子,用小勺舀入石磨上方的小孔,几秒钟的工夫,白色的豆浆从磨缝里涔涔地流出来了,流进石磨周围的凹槽,再流入木桶。约一个半小时,两升(约十斤)豆子全部磨完。母亲熟练地提起满桶的生豆浆,倒进那口大铁锅里,在被大火烧煮一个多小时后,豆浆开始在铁锅里欢快地打着滚,冒着热气。 接下来,母亲在灶旁放置了一口大陶瓷盆,在盆上方房梁上系上一根长绳,尾部绑上一个呈“X”型木架。伸开木架,在4个端口系上麻布过滤网,再将滚烫的豆浆倒入网中,豆浆们从滤网中鱼贯而出。母亲慢慢地把摇着木架,让豆浆尽量全部流入盆里,直到最后滤网中只剩下豆渣。 接着,母亲将陶瓷盆中过滤后的豆浆再次倒入大锅,小火慢炖,待稍稍冷却后,倒入适量卤水。眨眼工夫,豆浆表面便起了波澜,先是一小块一小块弥漫着,然后越集越多,最后抱紧成一团一团,整个锅中都成了豆腐脑的天下。母亲只上过小学,她不知道卤水的化学成分,也不知道蛋白质凝固的原理。但母亲却把祖辈们传承制作豆腐的技艺演绎得炉火纯青。凝结成团的豆腐脑并未闲着,它被装进正方体型的豆腐框。框是活动的,有缝隙,便于多余的水溢出。待豆腐脑全部舀入豆腐框后,母亲扎紧包布,放上箱盖,盖上再放上满满一桶水。 两个小时后,已是下午。阳光从瓦缝里照进来,光柱笔直,大概也想分享美味的豆腐吧。在开豆框箱时,我紧紧跟在母亲身后。只见母亲轻松取下那一满桶水,松开包布,打开活框,扯下四周包布,一大块纯白的豆腐便呈现在眼前。母亲随手掰掉一小块,放入我的嘴里,慈爱地看着我吃豆腐的样子。小时候,我一直不长个子,母亲格外心疼我。 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,每次做了豆腐,左邻右舍、亲朋好友都会分到一小块,大家都夸她手艺好。 今天出差,通过家里的远程监控视频看到了母亲,她一个人在院坝里踱着步。母亲老了,严重骨质疏松一直折磨着她。冬去春来,房前屋后开满了桃花、梨花、菜花,那石磨已不见踪影。母亲再也没有能力磨豆腐、提水桶了,而小时候磨豆腐的那一幕幕,仿佛就在昨天。 作者 刘柏元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