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弯曲东流的浣花溪成都,浣花溪的得名可追溯到唐代。早在汉朝,成都的蜀锦驰名全国,是因为漂洗织锦的南河水质极好。位于南河上游一带的溪流,同样由于水清异常,适宜造纸,唐代这里又盛产蜀纸。被誉为“纸之妙者”的蜀笺不仅品质精美,而且可以染上色彩,满足文人们的需要。其中名冠天下的“薛涛彩笺”,颜色就有10种之多。这一段为工匠制造彩笺的清溪,就被称谓“浣花溪”了。它是成都的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,属岷江水系,西起龙爪堰,东流至送仙桥下,汇磨底河水注入锦江。唐代“诗圣”杜甫、女诗人薛涛先后寓居溪畔,浣花溪因此名声大噪。 我曾经从浣花溪的起点(水闸进水口)一直走到过它的终点(水闸出水口),知道浣花溪弯弯曲曲向东流,并不笔直。浣花溪弯弯曲曲,“曲径通幽”么?笔者没研究过。倒是它怎样走过了一段不应该走的弯路,之后又是如何喜获新生的往事,我有些亲历与了解。 “老成都”都知道,20世纪50年代,浣花溪景色宜人,两岸绿树成荫,可荡舟,可游泳……那情景仿佛就在昨日。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儿,让人感到有些遗憾。1958年至1959年间,成都水力发电学校曾经在离草堂正门不远处的浣花溪上游段,自行设计、施工、修建过一阵子水电站。那时,正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我,和全校师生都积极投身其中,干得热火朝天。平心而论,当年修建水电站的初衷是美好的,但“因施工质量差,又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,而被拆除”(见《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史》)。 到了70年代初,管理缺失,生产队用土筑堤,封断了浣花溪进水口,将河道分段提供给社员养鱼。河道即成了“堰塘”。80年代初,浣花溪上游段几乎淤平,变成草浪翻滚的“牧场”;中段只剩一缕细水;下游段接近断流(参见《成都志通讯》1990年第1期 赵清源、李多思/文《千年名溪话沧桑》)。素享盛名的浣花溪,此时已变得面目全非了。 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还是改革开放后,成都市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,浣花溪便有了可喜的嬗变,一个以浣花溪为纽带的西郊风景区落成——浣花溪河床掏深加宽,两岸砌筑卵石护坡,且以各类石材精心铺就了被后来誉之为“五香十八景的寻香道”; 浣花溪的进水、出水口,建成仿古式水闸,水位控制自如;新建了拱桥三座,古色古香的风雨廊桥一座,横跨溪间,为浣花溪增色不少;溪畔全新辟建的沧浪湖、白鹭洲、万树山、万竹广场、彩叶溪谷、诗歌大道等景点,让游人眼前一亮。 位于浣花溪下游段南岸的“四川博物院”,恰到好处地与我的母校“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”隔溪相望,成了一对朝夕相处的好邻居。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来杜甫草堂博物馆历时3年,精心打造,于2018年12月落成并对外开放的“杜甫千诗碑”,是个了不起的杰作。“杜甫千诗碑”将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歌在杜甫草堂及浣花溪公园以书法、刻石等艺术形式呈现,展示了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作品,丰富了杜甫草堂的文化内涵,亦成了浣花溪公园的一个难能可贵的大亮点,是成都又一重要的文化地标。 如今游浣花溪,上可望“一行白鹭上青天”,下可赏绿水映红堤,尽可在“杜甫千诗碑”碑廊中徜徉、观赏。“二十里路香不断,青羊宫到浣花溪”,浣花溪,正以它崭新的面貌吸引广大市民和各方游客! 姚锡伦 |